城关镇,位于国道227线54公里处,面积43.6平方公里,属于浅山地区,海拔2570—2852米,年平均气温2.8℃,年降雨量508毫米左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作物生长期较长,无霜期86天左右,作物生长安全期82天,适宜种植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等作物。镇政府所在地西关村,距县城17公里,宁张公路、城西公路的东起点,至青林、多林、青山、西山、逊让、宝库等乡镇的公路均经镇区通过,宝库河、黑林河纵贯全镇,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
乡村的小镇,清晨,风很和煦,朝阳亦很温暖。傍晚,风很凉爽,夕阳亦很凄凉。现在的小镇仍旧是坐着,看着。也只是坐着,看着。应该是在等待谁吧!而且,日复一日,从未曾间断。从出现开始,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小镇的柳树依依,随风飘扬,柳絮纷飞,亦随风飘扬.无事东风走过,扬起回忆如昨。一年前,亦是春。告别,在老县城—城关。 小镇的白天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但却有着忙碌的背影和喜庆的音律,夜晚虽然没有城市里五光十色的霓虹,却有着城市里难以见到的澄明,虽然没有夜幕中的灯红酒绿,却有着梦乡里酣眠的寂静。乡村的夜晚,就象一首婉约的小令,处处流淌着安宁。
在小镇当最后一抹粉红的晚霞消失在西山的时候, 崎岖的乡间小路上蹒跚着暮归的老牛;当袅袅炊烟萦绕在各家房前屋后,当夜色渐渐笼罩着北川大地的时候,清爽的冬风里飘荡着粗茶淡饭的清香,荡漾着孩子喊爹叫娘和大人的朗朗笑声。夜风悄无声息地从屋檐上轻轻地淌过,偶尔传来夜行人的脚步声响彻了乡村的夜空,“汪汪汪”的狗叫声划破了乡村的宁静。谁家的孩子又了哭了呀?那稚嫩的哭声让整个村庄充满了生机。
弯弯的月亮露出了笑脸,妙曼的月光将清辉洒落在小镇上,刚烈的晚风送来沁人肺腑的气息,晶莹的露珠宛如天上的星星,飘来飞去的萤火虫成群结对,把乡村变得更加晶莹、更加朦胧。空灵的乡村,月光、夜风、狗叫、哭声和花草的低声絮语交织在一起,质朴、纯真的乡村弥漫着迷人的风韵。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小镇春节前几天从阴历二十几开始就开始忙碌,其实这个忙碌不仅仅是行动上的,大多数是感觉上的!走在大街上的乡村行人脚步变快,办事速度普遍提高。乡村人们都怀着不一的心情等待着新年。有的开心,是因为可以好好休息下,懒懒的睡上它几天!有的是兴奋,因为可以回家见见久别的父母、亲戚和朋友!而有的又是焦急和感叹,算算一年的收成不如意!总之每人有每人的不同,或精彩或无奈!平时的小镇很“悠闲”,反而一到过年就恰恰相反。“最忙,最累”!乡村习俗文化很朴素,年夜饭还是习惯在家吃,忙碌的乡村人们正在办“年货”,以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过了二十三,城关的小镇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办“年货”),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的那晚 小镇如此的凄凉与安静;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镇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年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小镇的皇庙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在老年间,在城关据说还有赛马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镇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和听戏(皮影)。
在大年三十村里、小镇上炮仗声此起彼伏,可见家家都准备好了年夜饭,都贴好了门神春联年画,封门了,吃年夜饭了,看“春晚”了。
大年初一,也不兴串门子,乡村小镇人家,依然有点小小的迷信思想,担心这一天有人来串门子,带走了自己家的财运好运,或者给自己家带来晦气,特别不喜欢大年初一有女人来串门。现在学校刚毕业的女生,不知道乡村人家、小镇人家有这些忌讳,急急忙忙要随着淘气顽皮的男孩子往别人家里闯,大年初二三以后,乡村小镇人家就又开始请春客了,也开始走村串戚了。姑娘小伙,就提了大包小包的礼物,扛了大箱小箱的水果糖果,或者回娘家,或者回公婆家,或者去岳父母家,拜爹娘,拜公婆,拜泰山泰水,或者走其他亲朋老友家。此时,也得随时准备着招待亲朋好友光临做客。过年期间,贵客来临,一定要杀鸡。过年期间去走亲戚,都会很大方地给人家的小孩压岁钱,主人家也得准备压岁钱,给客人带来的孩子。压岁钱不拘多少,主要是图个吉利吉祥,图个给孩子们开心,自己也开心。
接着小镇又是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各形各色。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商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除了悬灯,在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乡村小镇的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小孩子们,则三三五五聚集在村街村路上,有的炸炮仗,比谁的炮仗响,或者在点燃的炮仗上面迅速罩上一个烂碗烂口缸,比谁的炮仗威力大,可以把烂碗烂口缸炸得飞起来很高;有的放自己制作的简易风筝。
过年,乡村小镇人家最奢侈的享受就是人来客往, 一来二去,走村串戚,一村又一寨,一镇又一镇,开开心心,很块就过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过小年,过完了小年,年就真的过完了,又得辛苦忙碌,耕耘播种。但是由于过了一个温暖吉祥幸福的年,心里一直还温暖着,热热的,对这一年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