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通法院不断深化诉源治理大格局,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诉前调解理念运用到办案过程中,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析利弊 诉前调解精准有力
“利弊也跟你们都分析清楚了,如果你们能协商一致达成和解,就能够节省时间成本,也能降低双方的诉讼成本”大通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室的调解员正在和几位当事人“火热”调解中。这是一起劳务合同系列纠纷,调解员了解后发现该案件涉及三方当事人,原告已与分包人进行结算,但分包人尚未与承包方进行结算。调解员将各方当事人通知到法院,从法律法规到各方应承担的责任,从双方合作关系到债务实际履行方式,对各方当事人耐心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当事人权衡利弊后,最终达成和解,对款项进行当场结算并兑付完毕。此类案件往往鉴定多、“战线长”,若直接进入诉讼环节,当事人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该案的圆满解决避免了当事人长期陷入诉讼漩涡而无法分身的困境,也为双方继续进行商业合作提供可能,案件中29名工人近10万余元薪酬以全部当庭履行完毕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疏堵点 诉前调解主动作为
主动作为,疏通纠纷“堵点”。近日,大通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室成功化解了5起劳务合同纠纷系列案件。原告马某等人拿着民事起诉状到大通法院申请立案,要起诉吴某等两名被告,要求尽快给付劳务工资并承担诉讼费用。马某说道:“你们是人民的法官,是人民的调解员,我们辛苦赚来的打工钱希望法院能帮我们要回来。”“你们别着急,我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辛苦赚钱不容易,你们可以申请诉前调解,不用收诉讼费,就可以帮你们处理案件,您看可以吗?”听完窗口立案人员的答复,5名农民工欣然同意。调解员受理后,决定先想办法联系到被告,通过一一拨打电话沟通后找到问题的症结,原来原、被告之间产生分歧后因缺乏沟通,导致现双方关系紧张都不愿商量,最后经逐个沟通协调,双方当事人纷纷表示愿意到法院进行调解。基于各方当事人仍有继续合作的意愿,调解员从各自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调解,从合作情谊谈到用工信誉,从人情道德谈到法律法规,逐一把拖欠工资金额厘清楚,最终各方当事人均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即时履行,兑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这堂生动的“法治课”,真正做到了让当事人“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找“帮手” 诉前调解便捷高效
近日,诉调对接工作室收到了一份来自外省的起诉状,一起久拖未解的民间借贷纠纷,因原、被告迟迟未能见面而得不到妥善沟通进而诉至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室受理后,调解员多次电话联系沟通,终于找到被告,在核实情况以后向其释明相关法律规定,被告表示同意偿还借款。因其住所路途较远,经双方同意,调解员决定利用“云上法庭”进行视频调解,近一个小时的沟通后,案件调解成功,被告同意按期偿还借款。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云调解”正冲破时空、跨越山海,稳稳地守护着老百姓的幸福,实现调解服务“不打烊”“不减速”。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大通法院将继续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发挥诉前调解高效便捷的优势,着力减轻当事人诉累,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与正义”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速度与温情”,让调解成为当事人信赖、乐意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