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联合司法之力 守护文化遗产
——大通县法检两院首次联合发布《司法保护令》
分享到:
作者:党韩林  发布时间:2024-06-25 08:45:59 打印 字号: | |

明长城(大通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也是青海省境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全长44009米,极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因为保存完整,被誉为“青海的八达岭”。

岁月无言,守护有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年来,大通县法院、大通县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引导辖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秉公益之心,凝聚多方合力,“益”心为公,深入开展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去年大通县检察院督促保护明长城(大通段)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以令促保、以宣促保。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在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出,人民法院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提升文物保护管理与利用法治化水平。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今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并明确检察机关坚持与行政机关、社会各界一道,着力于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对大通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将工作要求切实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促使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落实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近日,大通县法院、大通县检察院深入调研文物保护领域工作,结合调查取证、研究论证、了解民意,针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次联合发出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领域《司法保护令》,以司法保护令的形式,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同时让辖区及周边群众提高保护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新希望,也有新挑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找寻最佳结合点的原则,需要多方协调,凝聚合力。下一步,大通县法院、大通县检察院将不断强化能动司法,创新落实司法保护措施,不断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积极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建设发展,努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红线,为全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践样本,助力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责任编辑: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