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法治宣传工作,切实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推动预防惩治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走深走实。近日,大通法院刑事审判庭邀请大通县第六中学、大通县第四完全小学近100余名在校学生走进法院开展预防帮信违法犯罪宣传教育活动,由浅入深教育学生们学会认清“帮信罪”。
普法教育,了解什么是“帮信”。“帮信”“跑分”“卡农”“水房”,同学们是否听说过这些词汇?如果没有零花钱了,可以将自己的手机卡、银行卡出售给别人吗?只是帮助别人转了几笔账,为什么就成了诈骗团伙的帮凶?普法教育课堂一开始,刑事审判庭法官暨法治副校长王鑫存、祁敬芳就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面对同学们的疑惑,两位法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围绕“帮信罪”“掩隐罪”的定义,犯罪构成要件、常见犯罪类型以及如何远离“帮信罪”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引导同学们提高辨别能力,严守法律底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远离“涉卡”违法犯罪行为。
庭审旁听,“零距离”感受法律公正。讲解结束后,在同学们对“帮信”“掩隐”等违法犯罪行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两位法官又选取了一件较为典型的帮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件进行公开审理,让同学们对“帮信罪”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庭审现场气氛严肃,严谨规范,审判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有条不紊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同学们静静坐在旁听席上,全神贯注聆听、观摩案件庭审全过程,“零距离”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正。
以案释法,警示大家远离“帮信罪”。当同学还沉浸在庭审的震撼中时,两位法官又结合本院办理过的帮信、掩隐犯罪典型案例再次进行了以案释法,警示学生们涉“两卡”的犯罪风险,教育引导同学们及身边的亲戚朋友要进一步树立法治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法行为,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让诈骗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在平常生活中应当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切莫因贪小便宜,想赚快钱,就将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等出租、出售、出借给他人使用,沦为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凶。
下一步,大通法院将继续对标省委陈刚书记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和矫治工作提出的“七个一”工作要求,以“天平护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室”为抓手,以法治副校长为牵引,坚持多样化履职,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机制、聚合力量,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师生、家长的法律素养和安全防范能力,为未成年人撑起健康成长的法治“蓝天”,用法治的阳光呵护未成年人茁壮成长。